用人唯学历:素质教育的“死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前,许多用人单位都把高学历当成了衡量人才的标准和“人才准入”的必备条件。在人才市场上,常常看到招聘简单工作的职位,其首要条件往往也是“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大专学历在人才市场已经几乎被看作“不合格”了,至于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自考或夜大、函授等学历,那更是被招聘方“不屑一顾”的。很明显,要想进入人才市场,或者获得公务员、干部选聘的机会,首先要获得高学历文凭。否则,即使再有能力和满腹经纶,也难以“入围”。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在向全国选聘干部时,特意标明至少要研究生学历等,客观上更助长了过于看重学历的社会风气。“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情况鲜有耳闻。

  党和国家号召建立创新型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但许多实际情况更像是在努力创建“学历型社会”。培养善于记忆标准答案和具备过硬考试技能的应试型人才的做法仍很普遍。显然,人才观和用人机制方面发生了严重的偏差,进入了误区。

  当招聘职员、选聘或提拔干部都把学历作为“准入条件”、必备资格放在首位时,人们怎能不重视学历?要想获得高学历就得参加高考,要想参加高考中考就得考个好高中,小学就得上所好小学,一级级压下去,一直压到幼儿园——连刚上幼儿园的四五岁孩子也开始上各种特长班、课后班了。应试教育就这样成为全民趋之若鹜的模式。

  这一状况直接影响到校园。近年来发生的校园师生关系紧张对立的极端案例,与一味重分数、重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和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缺失有着密切关系。有的教师曾这样说:“越是到了毕业班,教育就越显得缺乏人性。”这种说法一针见血。还有教师概括地说:“学生没有良好的素质,未来过不了关;可是学生考试拿不到分得不到文凭,当下就过不了关。”这形象地道出了素质教育的尴尬境地。可以说,应试教育顽疾是教育诸多疑难杂症的重要根源,而社会对学历的顶礼膜拜则又是应试教育生命力的源泉。

  那股使教育列车在应试教育轨道上稳稳行进的无形的巨大引力,正是社会发生偏差的人才观和用人机制。对教育和学生家长来说,它是杠杆,是“万有引力”,一级级考试升学最终获得高学历,已然形成了一种扭曲的教育价值追求。而对于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被轻视和冷落了。

  社会人才观的转变和用人机制的改革,对教育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当我们对人才的考核和使用,能够实事求是地将包含注重实际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考查结果置于首要地位时,当学历只是人才考核和使用的诸多条件之一或在同等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的因素时,当各类不同个性特点的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发挥特长,并施展才华而不受学历歧视时,社会的人才观必然会有转变,教育价值观必将有一个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取向,家长对孩子、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必将随之改变,教育教学的方法、模式也将会发生质的变化,学生在注重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必将更加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死结”就此解开,应试教育才会淡出历史舞台。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 应学俊)